查看原文
其他

一位兵团老知青回城后平凡的故事

一位兵团老知青回城后平凡的故事作者:付晓峰

我当群众演员

从少年时,我就是一个影迷。凡是包头市影院所上演的新电影,我便每场必看。以后我到了兵团,傍晚从连队步行几十里到团部观看电影,乃是寻常之事。七十年代末,家里有了电视机,我又对电视颇感兴趣。但是银幕荧屏对我来说却又是那么遥远,在我的眼里,拍摄影视和当演员永远是那么神秘和浪漫。


谁想到一个偶然的机会,1997年,我这个已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却走进了荧屏,当了一个群众演员,过足了“触电”的瘾。经朋友介绍,我结识了津门影视圈里的徐姐。本来我在兵团电厂从事文体宣传工作,调回津城在一家企业文艺宣传队当了一名长号手,为此参加了市里所组织的各种大小规模的文艺汇演比赛,登过市里大大小小的舞台。但是参加电视拍摄,走向荧屏却是我平生第一次。


那是九月底的一个周末的早晨,我接到回城老知青徐姐来的电话,告诉我下午拍摄电视剧。因我头一次参加拍摄电视剧,尽管是当群众演员,但我的心底有说不出的兴奋和激动。中午,我草草地吃了饭,提前骑自行车出发了。当我刚到营口道与新华路交界的时候,就一眼眺望到附近的一家具有东北风格的饭馆前悬挂着一幅横联,上面写着醒目的大字:“中央电视台《好好过日子》剧组赴津拍摄”。只见饭馆人影晃动,负责灯光、布景、摄影、烟火等的演职人员正在忙碌地布置拍摄现场。此时,我看到徐姐也来了,她热情地给我介绍了一位穿红夹克、留长发的五十多岁的中央电视台导演王深先生。王导演很健谈,他告诉我,他导演的电视剧《检查长》当时正在天津电视台播出。那天交谈后,王深导演还与我合影留念。

作者(左一)与中央电视台著名导演王深(左二)及另一个群众演员合影留念

开拍前,王深导演给我们十多个群众演员说戏,下午拍摄“知青战友相逢饭馆的一场戏。一会儿,我与五位群众演员被安排到饭馆里的雅间,桌子上摆放着十瓶青岛啤酒,四碟凉菜,四碟热菜。这时候,一位负责现场烟火工作的小伙子,肩上挎着一件绿帆布包,左手举着一只燃烧药片的瓷碗,碗里冒出一股股蓝烟,他的右手不停地呼扇着药片,顿时,饭馆内烟雾弥漫,呛得我嗓子难受不止。当时我真不明白,这是拍摄电视剧,还是呛人玩?事后我才知晓制造烟雾是为了拍摄效果好。


随着导演一声开拍,扮演饭馆老板娘的演员端着几盘冒着热气的菜肴上场,我们几个群众演员举起酒杯正要畅饮,导演就喊停止拍摄,其原因场面不火爆,重新排戏。王深导演过来与我们唠叨了一番,让我们群众演员都要投入戏中。这样反复多次,拍摄的很不顺利,其主要原因是几位主角演员上场表演存在着各种失误。而导致饭馆知青团聚的这场戏,足足地拍摄到深夜时辰。直拍摄的个个演职人员哈气连天,人困马乏。


我原以为当演员和拍摄影视是很浪漫潇洒,自从这次当群众演员,我才知道世界上没有什么比拍摄影视更枯燥和繁琐,我也体会到参加拍摄影视不易,当好一个演员更不易。


几天后,我又到鞍山西道市高级法院继续拍摄这部电视剧,这次是我担任有一句台词的法警演员。二年后,(1999年3月)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播出了《好好过日子》电视剧,有许多的同事、朋友、熟人给我来电话,谈论此事,甚至居住在内蒙古的三姐也来长途电话,说在此电视剧中看到了我……她们全家为我能上电视而象过年一样高兴。


同年的十月中旬,我又赴塘沽开发区参加由天津电视台拍摄的《长大我要当爷爷》电视连续剧。此电视剧已于98年的夏季在天津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那天晚上,在家观看此电视剧的妻子和儿子在屏幕上看到了有我的镜头,在院子里奔走相告。胡同里的左邻右舍们象评论名星演员一样地评论着我——我们这条小胡同第一个上电视屏幕的人…….

作者(右一)与中国著名的影视演员寇振海(右二)及另一群众演员合影留念


在参加影视拍摄活动中,我又连续在几部影视剧中扮演不同角色的群众演员。我曾与扮演《智取华山》侦查排长的著名的电影演员郭允泰,还与扮演《西安事变》的张学良的著名影视演员寇振海,及著名小童星龚昂等演员合影。这一幕幕的难忘的情景,给我的生活又增添了新的色彩。对我来说,当一个群众演员虽很平凡,但其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新生活尝试。

作者后排与中国著名电影演员郭允泰(左一)及影视童星巩昂(右一)合影留念

其实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每个人都是演员。不论去充当“主角”和“配角”,只要我们去真诚地投入,真诚地投入人生,我们的生活就永远充满阳光。

我卖了半年的废品             

我退休在家里,依旧不闲的,每天上电脑网上搞写作,弄得头晕眼花,感觉的很枯燥。我真想出去干些体力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来活动一下老筋骨,体验一下流汗的日子。


2018年初春,儿子在天津南站附近新买的花园楼房开始装修,儿子全家三口到我家安营扎寨,借此让我们老夫妇顺便看护孙女。他们的到来打破了我们老夫妇的安宁恬静的日子。几乎每天我家都有快递,快递的物品都是儿子儿媳从网上购买的东西。有的是儿媳的新款的衣服、绿色食品、孙女的各种高档玩具,还有儿子新家需要的物件以及给我们老夫妇的牛奶、酸奶、啤酒、粗粮米面等。


就这样家里的包装纸盒子几天就一大堆,开头老伴顺手将纸盒子扔在垃圾箱里,这使曾在内蒙古兵团下乡吃过苦当过穷知青的我看见了很心疼。如此的浪费,萌发了我卖废品的念头,借此我筋骨活动一番。第二天的大早,我穿上了儿子曾穿过的单位发的一套半新的工作服,用我家那辆旧自行车装载着废品,送到约有四五里的一家废品收购站。看到我的一身的如此装扮,老伴开口了:“家里不缺这几个钱,你又是作家,还正而八经地卖废品,你不怕别人议论。”我嘿嘿地笑着说:“我不怕别人议论,这不是钱的问题,是我不想让废品浪费,我主要想体验这方面的生活。”


今年夏季连日高温天气,我弓着背汗流浃背地骑着自行车拖载一大堆废品,在滚烫的马路上前行。尽管我戴着大草帽,还是被本小区居住的熟人吴大哥(市农学院退休教授)认出了我,他吃惊地问:“作家,大热天的你干上了卖废品的活了,真不符合您的身份,您就不怕别人背后有什么议论吗?”我赶快停了一会儿,用手抹着脸上的汗,哈哈大笑:“儿子常住在我家,每天有快递东西,废品扔了怪浪费的,我干脆去卖废品了,每天爬在电脑前写稿子,头昏眼花,借此锻炼身体。我还是我,别人议论什么有何关系,我不在乎。”我说完就一蹬车走了,倒是那位一贯养尊处优的吴大哥还不解地木呆呆地站在路旁。

市郊废品收购站

就这样隔几天,我就去卖一趟废品,正逢酷夏,我确实感觉到很辛苦,但我还是认为很有收获,我要把握住这个体验生活的机会。由于我隔三差五去卖废品,我与废品收购站的那位穿的很讲究的河南女老板也熟了,她很健谈,我趁她不忙的时候就与她聊天,了解废品行业的行情,她一直以为我是下岗刚退休的老工人,一点戒备心没有,一聊起了没个完。我还主动地与职业的拾荒者及收卖废品的老人坦诚地聊天,他们也把我当成同行人,有的老人向我谈他们的身世,他们的苦楚。这些卖废品的大爷大娘大部分都是从农村到城市里帮儿女带孩子。因城市里生活费用高,他们为了给儿女减轻负担,于是他们一边带孩子,一边拾废品卖废品来换些钱补贴家用。他们都很能吃苦,看到他们个个穿着又脏又旧的衣裳消瘦疲倦的模样,我从心底同情他们,并也敬佩他们谋生吃苦的精神。也有一部分是城里人,他们因下岗早或退休费低微,为了养家糊口,只好干起了没有本钱的捡废品卖废品的活了。


就这样我出去卖着废品,同时也在做着社会调查,为我的创作而积累着宝贵的素材。《天津日报》“生活话题”刊版面整半版刊登了我的作品《莫让白发老爹老娘给儿女当保姆》就是我的社会调查中的一部分。卖废品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直到儿子搬进了新居,我足足卖了近多半年废品。


如今我常常回想起我卖废品的日子,回想起那汗流浃背的真实镜头,回想起与那些一身褴褛的捡废品的老人促膝聊天的难忘的画面,我满头淌汗并用又黑又脏的手捧着矿泉水塑料瓶大口喝着水的畅快…….我真正体验到了社会底层人生活的艰辛。是的,这些靠卖破烂谋生的人们,他们不懂得什么国家改革的大道理,他们也没有什么高科技知识,但他们用汗水和劳动换来的钱币是最干净的。


在社会上,还有许多人都鄙视捡废品或卖废品的人,他们认为这一行不体面。我认为,往往体面的人干出不体面的事。真正体面的人,心灵还要纯净! 

路遇农民歌手

几年前,我携带着儿子给我买了一台尼康照相机,出去采风。有一次,我和几位老知青摄影爱好者去观看市里由几家大企业联合举办的的大型文艺演出,(托人弄得入场票)看到了邀请来一些所谓著名的青年女歌手大腕,她们满身珠光宝气,扭扭捏捏地扭着屁股露着大腿装腔作势地演唱,一副作秀的样子令我感觉到很无聊,也许我的脑子陈旧,跟不上新时代。可是舞台下很多的青年男女的狂热地鼓掌喝彩。(据说是这些大腕女歌手都是花大价钱请来的)那几个老知青摄影者纷纷地赶时髦在舞台下抓镜头拍照,我自己却默默地退出了剧场。


日后我自己独自骑自行车到遥远的郊区采风,抓拍一些我感兴趣大自然风景和一些乡村的民俗风情的镜头。回到家里,将拍照的照片整理好,上到电脑里设立的照片库《大街小巷》中。我常常上网欣赏这些收藏的照片,另也给我文学作品中提供一些可参考采用的图片。     

捡废品和收旧电器的一对乡村夫妇——农民歌手

一天上午,我骑自行车行驶在市西郊区的一条繁华的马路上,一辆满载着一车破纸盒、空酒瓶、旧塑料废品及旧电器的电动三轮车吸引着过路人的视线,这辆车行驶的速度较慢,开车的是一位穿着一身的旧衣裳的壮汉,车厢废品堆上坐在一个包着红头巾的小媳妇,他俩兴致勃勃憋住劲儿对唱着一曲在社会上早已流行过的通俗歌《纤夫的爱》。他们脸上洋溢着怡然自得,幸福的神态。他们的快乐感染着很多行人,也有一些自以为高雅的城里人见状,正评头论足,指指点点说三道四,脸上含着鄙夷之色,可这一对捡废品及收旧电器的农民夫妇仍然那么坦荡,没有一丝自卑。我看到此景很有触动,引起了我的关注。


在半道上正好他们停车喝水歇歇脚,我赶忙过去主动友好地与他们打招呼,他们曾多次去过我居住的凯信佳园小区收过旧电器。他们夫妇认出了我,知道我是个作家,要采访他们夫妇俩,那位驾驶电动车的壮汉很客气地告诉我,他们夫妇还要赶快到附近废品站去卖捡来的和收来的旧电器,约定明天上午去我居住的凯信佳园小区收旧电器和捡些破纸盒子,顺便再接受我的采访。我笑着说:“你们走吧,别耽误你们的正事。”


转天中午十一时,在家里聚精会神写作的我,突然想到了昨天的事,我忙带着相机到小区的院里转悠,突然瞅到那对农民夫妇驾驶着那辆破电动三轮车已停到了小区的院里,(物业公司的门口)原来他们夫妇大早就来到我居住的小区,已捡了很多废纸盒子,也收了一些旧电器。

大都市里的农民歌手(捡废品也收旧电器)

站在我眼前的这位皮肤黑黑的有一双大眼睛的壮汉叫杨得草,今年34岁,是河南人,五年前带着妻子孙小妮从老家到津门打工,后来又购买一辆三轮电动车。每天起早贪黑地到街上捡废品,捡废品的活儿很脏很苦,(有时候,他们夫妇俩也去市里收旧电器)但他们都不怕。他还告诉我,他妻子刚来的时候,她确实嫌捡废品的活儿又脏又累,后来慢慢地习惯了。我当着他们的面夸赞他们夫妇俩合作的很好,特别是他们的男女二重唱的演唱,唱的很浪漫很有激情,大有原生态的味道,无疑是有一定声乐的基础。他腼腆的笑着说:“他和妻子是中学同学,在学校时俩个都喜爱唱歌,曾在县里的举办得一次歌咏比赛中,他俩双双获得过一等奖。后来他们俩被特招到县豫剧团当演员。就在他们俩事业和爱情双双获得丰收的时候,他们所热爱的县豫剧团解散了。他们夫妇俩又从舞台走向了田野,后来农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他们俩将两个娃留在爹娘家,就来到了天津。


在异乡打工很寂寞,他们俩又唱起了歌。每天到市里一边捡废品和收旧电器,一边唱着歌,回到郊区农村里租的小屋子里还接着唱。他们唱着歌干活,尽管每天收旧电器和捡废品活儿很累很苦,但他们用汗水换来的钱是干净的,他们俩感觉到日子过得很快乐。他还坦然地告诉我,他们夫妇每天唱歌,还有些人不理解,说他们夫妇俩有神经病。他说完哈哈地笑了。过了一会儿,在一旁的的杨得草的妻子孙小妮也插嘴道:“我们所租房的这个村里的人倒也是很理解和看重我们夫妇,有一次村里搞文化活动,还聘请我们夫妇上台演唱豫剧《朝阳沟》呢。”


听罢杨得草和他媳妇一段述说,我感慨万分。我对他们说:“老百姓喜爱你们的歌声,足证明了你们爱音乐的人生价值。你们出来打工捡废品还每天坚持唱歌,给自己创造了快乐的生活,你们也很快乐!你们更感觉到了知足和幸福!我一定将你们的故事写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你们。”这时候,我用照相机给他们这一对唱歌的农民夫妇拍了三张照片,拍摄时,他们夫妇面带微笑,很自然很朴实,没有一点作秀的样子。

这辆破旧的电动车装载着废品和旧电器,也装载着他们欢乐的歌声


当我与他们夫妇俩告别的时候,我怀着敬重的心情目送着行驶出小区的这辆装载着废品和旧电器的电动车,目视着这一对用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乡村农民夫妇。听! 在远处的道路又传来了他们夫妇俩的一串悠扬甜美的《九九艳阳天》的歌声:

九九哪个艳阳天来哟

十八岁的哥哥呀坐在河边

风儿哪个呀吹得风车转

蚕豆花儿香呀麦苗鲜

风车呀,风车咿呀咿呀地唱

小哥哥为什么呀不开言……..


路遇乡村农民歌手,并听到了他们热爱音乐的真实故事,让我好感动!这一对年轻的农民歌手,虽然唱歌没有舞台,也没有掌声,他们也不靠唱歌挣钱,但他们用歌声温暖着他们的生活。他们用歌声温暖着我们这一座城市,他们这一对农民夫妇才是真正的歌手!

2021年9月28日,初草于天津凯信佳园

作者简介

付晓峰,祖籍天镇县。1952年出生内蒙古商都县,1965年就读包头十五中学。1971年参加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十五团十七团战士,后调兵团电厂(乌拉山电厂)宣传干事。70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内蒙古日报》《内蒙古电业报》《巴彦淖尔报》《天津日报》“满庭芳版”版《今晚报》“人物专刊”版《人民日报》“国际副刊”及“文化广角”版“《人民日报.海外版》“名流周刊”《人民政协报》“春秋,朝花夕拾”版,《民国春秋》《良友》《连云港文学》等二十五家报纸和杂志发表文学作品。

已出版《绿星照耀在东方地平线上——华夏名人与世界语风云录》一书,《小火炬手之歌》报告文学集。2014年,山东枣庄大学国际世界语博物馆收藏作者于《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政协报》发表的“名人与世界语”名人传记文章33张报纸,并颁发收藏证书。2000年,其生平与世界语创作经历被收录于中国世界语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世界语人物志》。2017年,又被收录于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世界语人名录》。

作者现为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世界语协会理事,全国世界语协会会员。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公众号发布

付晓峰文章

一位回城知青交警的苦涩婚姻

两位兵团知青踏上了人生不归之路大山里的牧羊人,文革中一个回乡知青的放羊生涯桑干河的女儿——我骨肉分离的妹妹三姐嫁给小山村的农民——一个回乡女知青的坎坷人生农民苦瓜娶的媳妇是一位女知青——地主的女儿我的老房东是地主

回城梦——返城知青的孤苦老年嫁给农民的女知青——她在寒冬中悄然自杀留在北大荒的最后两位女知青乌拉山下的两座女知青墓老连队写黑板报的那个小伙子 ——怀念我的兵团战友任庆生一位女兵团知青回城后平凡的故事学长号的厕所清洁工,是一个回城下岗的老知青征 稿

童年回忆、青春往事、上山下乡、知青岁月、知青历史、返城生活、人生经历、光阴故事、老年生活……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和老照片
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点击 关注老知青家园、阅读往期文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